杨劲

发布者:周方发布时间:2014-12-15浏览次数:6193


杨劲, 女,生于1973年4月,文学博士,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

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。

点击查看原图

学历教育/进修与访学:

1991.09-1995.09  北京外国语大学,德语文学学士;

1995.09-1998.03  北京外国语大学,德语文学硕士学位;

1998.04-2000.04 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;导师谢莹莹教授;

2000.04-2009.12  柏林洪堡大学,德语文学(哲学)博士;导师Ernst Osterkamp教授

(2000.04-2004.10. 获国家公派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奖学金)

2014.06-2014.09 《中德学者短期合作交流项目》奖学金(赴柏林洪堡大学)

2015.07-2015.09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回访奖学金(赴柏林洪堡大学)


工作简历:

2010年9月至今: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师


研究方向:维也纳现代派文学,艺术与文学,文学中的信函书写

科研项目:

2011.5-2015.5 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团队(团队带头人;已结项)

“现当代德语文学”

2012.10-2014.10 上海市“浦江人才”计划(独立承担;已结项):

“19世纪德语中短篇小说中的爱与性”

2105.7-2018.6.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:

德语文学(1850-2000)中的书信沟通范式


所获奖励:

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“海富通”专著资助奖


主要科研成果

学术专著:

1.《“真挚的折磨”:奥地利现代作家霍夫曼斯塔尔作品中的痛苦诗学》

(„Innige Qual": Hofmannsthas Poetik des Schmerzes.德国Königshausen/Neumann出版社,2010年。222pp.)

2. 《深沉隐藏在表面——霍夫曼斯塔尔的文学世界》

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38万字,2015年


学术论文:

1. 唯美主义的幻灭——霍夫曼斯塔尔的两篇小说《途中幸福》和《第672夜童话》

《外国文学》(1998/2);

2.“清晨六点的冷咖啡”——米勒长诗《蒙森雕像》中的历史光辉

《德语文学与文学评论》(第五卷,2011年);

3. 异国都市中的文化际遇与艺术奇遇——评海涅小说《佛罗伦萨之夜》第二夜

《外国文学》(2012/1);《人大文献资料复印中心》(外国文学卷2012年第5期)全文转载

4. 替代与自我身份的重建——评克莱斯特的短篇小说《义子》

《外国文学评论》(2012/3);

5. 离别风烟远 幽深漏刻长——评霍夫曼斯塔尔的小说断片《金苹果》

《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》(第六卷,2012年);

6.  箴言言真——论凯勒小说《箴言诗》里的文化交往和叙事模式

《外国文学》(2013/3);

7.  望远镜中的幸福幻影——论霍夫曼斯塔尔短篇小说《途中幸福》的感知模式《国外文学》(2013/4); 

8. 为爱赋形?——评瑞士当代作家艾瑞卡·佩德内蒂的长篇小说《瓦蕾莉或未受训练的眼睛》《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》(第七卷,2013年);         

9. “我那向你逃离的痛苦”—— 论斯蒂芬·茨威格作品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中的情书母题《德语人文学刊》(2013/2)

10. 世纪之交的审美范式转换——论霍夫曼斯塔尔的报刊文艺栏作品《两幅画》和《一封信》

《同济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(2014/2)

11. 秋·夜·梦——试析特拉克尔诗歌《三个梦》

《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》(第八卷,2014年)

12.女人的好奇与痛苦的渊薮——论霍夫曼斯塔尔的哑剧《丘比特与普绪刻》和芭蕾剧《斯皮罗斯岛上的阿喀琉斯》《德语人文学刊》(2014/2)

13. “仿佛水凝结成冰后,从内里崩裂陶罐”——论霍夫曼斯塔尔的独幕悲剧《艾勒克特拉》

《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》(第九卷,2015年)

14. 当代德语文学中的文艺交融

《外国文艺》(2015/5)

15.“愚者与有焉”——评霍夫曼斯塔尔的诗体剧《愚者与死神》

《审美政治化——德国表现主义问题》(德国学术第三辑)主编:曹卫东&汪尧翀

16. 介于复制文学与沟通媒介之间的情书——戈特弗里德-凯勒的中篇小说《被滥用的情书》(《外国文学》2015/5)

17. 文学与交往模式全国学术研讨会纪要(《外国文学》2014/4)

18. 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在德国(《外国文艺》2016 /1)

19 „Das Leben transponieren“ — Zu zwei Feuilletontexten „Die Bilder“ und „Ein Brief“ von Hugo von Hofmannsthal 

In: Literaturstraße (2012, Königshausen/Neumann Verlag)

20. Liebe und Schmerz — Eine vergleichende Betrachtung zum Motiv der Liebesbriefe in Hofmannsthals Dramolett Der Tor und der Tod und in seiner Erzählung Lucidor In: Literaturstrasse (2014)

21. Frauenbilder im Konnex von Bau- und Schreibprojekt. Eine vergleichende Betrachtung zu Thomas Bernhards Erzählung Ja und Walter Kappachers Roman Selina oder das andere Leben.

In: FRAUEN.SCHREIBEN. Österreichische und chinesische Autorinnen im interkulturellen Vergleich. Hg. v. Wei LIU / Julian Müller. Wien, Praesens Verlag, 2014.

22. Inflationärer Schriftverkehr — Zum Motiv der Liebesbriefe in Gottfried Kellers Novelle Die mißbrauchten Liebesbriefe

In: Literaturstrasse (2015)

23. Zirkularität und Dialogizität — Postmoderne Varianten autobiographischen Maskenspiels in der Gegenwartsliteratur

In:Dogil munhak (Deutsche Literatur), Nr. 132. Dezember 2014.

24. „Mein zu Dir hinflüchtender Schmerz“- - Zum Motiv des Liebesbriefes in Stefan Zweigs Novelle „Der Brief einer Unbekannten“. In: Aktualität und Beliebtheit. Neue Forschung und Rezeption von Stefan Zweig im internationalen Blickwinkel. Hrsg. v. Zhang Yi / Mark H. Gelber. Königshausen/Neumann Verlag, 2015.

25. „Wozu gibt es Öfen und Kamine?“ Zur Funktion des Liebesbriefes für die Konstitution der Subjektivität in Theodor Fontanes „Irrungen, Wirrungen“ und „Effi Briest“. In: Subjekt und Subjektivität 1800/1900. Hrsg. v. Wolfgang Braungart / Helena Köhler. IUDICIUM Verlag, 2015.

26. Verkehr mit Gespenstern – Zu Kommunikationspraktiken zwischen Schriftlichkeit und Mündlichkeit in Kafkas Erzählung Urteil. In: 1914 – Ein Jahrhundert entgleist. Hg. v. Wei LIU / Andreas Kurz. Wien, Praesens Verlag, 2015.

27. Das Museum als Schauplatz einer Abrechnung mit der Kunst — Zum Raumkonzept in Thomas Bernhards Roman Alte Meister .In: Literaturstrasse (2016)

28. Sterbehilfe vor dem Schwurgericht. Zum Roman Der Fall Deruga von Ricarda Huch. In: Ricarda-Jahrbuch (2016)


译著与译文:

1.《20世纪欧洲艺术史》(下卷-当代艺术),商务印书馆,2016年,40万字。

2.德语当代文学选译。《外国文艺》(2015/5),包括9个文本,7万3千字。

3.霍夫曼斯塔尔的悲剧《埃勒克特拉》(《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》第九卷,2015);

4.《经验与贫困:瓦尔特-本雅明美学文选》(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)(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,1999年,第二译者);

单行本《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》再版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4年。新译德文版编者引言和作者博士论文自述。

5.《卡夫卡小说全集》(共三卷)(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6年,译者之一);

6.海纳尔·米勒的长诗《蒙森雕像》(《德语文学与文学评论》第五卷,2010);

7.海涅的短篇小说《佛罗伦萨之夜》第二夜(《外国文学》2012年第1期。);

8.霍夫曼斯塔尔的小说断片《金苹果》(《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》第六卷,2012);

 9.艾瑞卡·佩德内蒂的长篇小说《瓦蕾莉或未受训练的眼睛》(选译四章)(《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》第七卷,2013);

10.特拉克尔的诗歌《三个梦》(《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》第八卷,2014);

11.霍夫曼斯塔尔的短篇小说《途中幸福》和《第672夜童话》(《外国文学》1998/2);

12.莱辛《爱米丽雅•伽洛蒂》(德语文学名著丛书) 注释(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1997);

13.苦难的叙事三部曲:《铁皮鼓》、《猫与鼠》和《狗的岁月》(《外国文学》1995/3);

14.歌德的短篇小说《一对奇异的邻家孩子》(《外国文学》1999年第三期,并转载于《读者》1999/12)。


联系方式:yangjin@shisu.edu.cn